移动支付时代,很多人出门都已不带现金,更多的人选择用移动支付进行交易。
移动支付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门消费也省去了找零钱的麻烦。但如果手机被盗'...
移动支付时代,很多人出门都已不带现金,更多的人选择用移动支付进行交易。
移动支付确实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出门消费也省去了找零钱的麻烦。但如果手机被盗抢,或者是自己不小心丢了,都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最近,媒体报道了一位信息安全专家的手机被偷事件。由于他是手机安全专家,具有专业知识,他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了防范措施,但即便如此,在短短一天内,他的银行卡、信用卡、支付宝、微信支付、美团支付等所有移动支付密码全部遭到破解,损失惨重。连一名信息安全专家的手机丢失都遭遇此种窘境,更何况普通人?
目前,全国手机网民接近10亿,因为丢失手机而引发的盗刷正在成为新一轮的财产安全隐患,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潜伏在每一个人的身边。
手机失窃,会存在哪些安全漏洞?
一般人都觉得手机丢了,可能只是丢了一部手机的价钱,但在移动支付时代,丢手机与丢钱包是毫无区别的。一般通用的银行APP或支付平台的工作流程是,首先你要有一个手机号码,然后通过手机号码验证码,你就可以登录支付平台,如果你之前已经给支付平台授权,实际上到这一步时基本就可以付钱出去了。如果手机丢失,同你把钱包丢了是一样的,而且丢的不是银行存折,丢失的就是现金钱包,不法之徒直接就可以把钱转走,这就是手机丢了之后的危险所在。
犯罪分子如何获得失主关键信息?
网络信息安全专家一直呼吁:一般情况下,尽量不要在一些不安全的网站实名注册信息。比如拥护在网上购物或在一些信用安全系数低的网站上购买物品,不要把自己过多的实名信息放上去。这些信息被放上去之后,就相当于用户的手机号码、住址、相关信息在网上就有很多记录,一旦别人获取这些手机号码后,可能在一些暗网的贩卖信息库里就把号码主人的相关信息比对出来。这时,号码主人在哪个银行开了户、哪个支付平台上有账号等重要信息就会被获取,增加了号码主人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要切记不要随便在网站上把自己实名信息泄露出去,有很大的风险。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关个人信息贩卖的案件越来越多。个人信息买卖的其实就是每一个用户在没有安全措施保护的网站上注册的信息。部分大的平台网站,虽然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但亦有可能被黑客入侵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
通过上述被盗手机的信息安全专家的描述,其在发觉手机被盗时,先通知电话运营商进行号码冻结,但犯罪分子又通过致电运营商客服,以夫妻双方闹矛盾为由,要求解封手机号,运营商客服没有进行核查就照办了。最后该专家是通过关闭短信服务的方式才阻断了犯罪分子后续的犯罪行为。该专家在总结、分析自己的遭遇时说:自己也是“心存侥幸”,未在第一时间挂失手机卡,在挂失银行卡时又没找齐所有的银行卡,这些都给犯罪分子留下了机会。
法律金融
丢失手机后,应该第一时间采取哪些措施以减少损失?
一般网络支付平台和银行APP,登录需要通过手机验证码来登录,如果被盗手机一直可以打通,手机卡又在别人手上,这时就很危险了。所以SIM卡管理是关键的关键。
很多人可能现在都不了解,SIM卡有一个锁 功能,用户从手机运营商拿到SIM卡后,第一次把它装到手机上时,可以设置首次使用手机或启动密码,密码一般都是4位或者6位。设置该密码后,用户手机重启时,需要重新输入预设的首次使用手机或启动密码。如果手机一直都通着电,预设密码就不需要重新输入。通常来说,预设首次使用手机或启动密码,给我们带来麻烦并不多。SIM卡设置首次使用手机或启动密码后,手机被盗后,不法之徒很难获得用户的手机验证码,只要手机一断电,他就用不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用户的手机卡被不法之徒获取后,犯罪团伙会用专用设备通过快速读卡、快速发短信方法来破解用户密码。
我们平时使用网络支付的银行卡,最好限制在一、两个平台或APP上,不要在过多的银行账户上开通网络支付功能和电子银行功能,以避免手机失后要到各个银行逐一去进行挂失操作,费时费力,还容易遗漏。手机支付绑定的银行卡越少,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银行卡的解绑或挂失工作,很多银行现在都推出了紧急挂失功能。